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中国足球职业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中国足球职业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中国足球职业联赛是1994年开始的。
其中中国足球甲级A组联赛简称甲A联赛或者甲A,曾是中国足球的顶级联赛。1989年成立,前期为专业体制,1994年开始职业化,至2003赛季结束后改制为中国足球超级联赛。
职业化十年的过程中大连实德(大连万达)获7次(1994、1996、1997、1998、2000、2001、2002年)冠军、上海申花获1次(1995年)冠军、山东鲁能获1次(1999年)冠军。因反赌处罚,2013年中国足协剥夺上海申花2003年甲A冠军头衔,2003年甲A联赛冠军空缺。
后来甲A联赛改名为中国足球协会超级联赛,简称“中超”。由中国足球协会组织,是中国大陆地区最优秀的职业足球联赛(中国港澳台有各自的联赛),联赛开始于2004年。
中国职业足球出现于1994年,为了提高中国足球的整体水平,中国足协推出了自己是职业联赛,取名为中国足球甲A联赛,由12支足球俱乐部参加,中国足球职业联赛在赛制上和世界高水平国家联赛一样,也分主客场,升降级,职业联赛一推出,观看比赛的球迷越来越多,中国足球的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,中国足协为了更完善联赛,于1995年将甲A联赛正式改名叫中国足球超级联赛。
中国足协注册转会办公室负责人马成全说,目前在中国足协注册的球员约有50000人,但这个数字与实际参加足球活动的人员数相差甚远。
50000人里包括职业球员和业余球员,真正的职业球员只有900人左右,和中国的总人口严重不成比例。
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有很多,青训基础差是最主要的原因。
职业化和国外的区别就是中国足球职业化得很业余。中国足球职业化开始于一九九四年,当时的专业队加一个肯投钱的投资者组成了职业俱乐部,本身缺乏造血功能,联赛分成、票房收入、转播费收入很少,完全靠投资者的输血。
而投资者将投入当做广告费,当目的达到或没达到时就一走了之,加上足协的业余操作,所以现在足球职业化一地鸡毛。
中国足球水平差,应该说是显而易见的,但差距到底有多大?用FM数据说的话,大概是差40—60点CA(能力值,满值200)
西班牙队、德国队、法国队,这些世界顶级球队,大概平均CA在150—170左右;威尔士、杰克这些欧洲一流球队,大概平均在130—150左右;我们的近邻韩国和日本,平均CA也在130—140的档次吧;中国对呢?好像平均在100—110左右。
目前在中国足协注册的球员约有50000人,但这个数字与实际参加足球活动的人员数相差甚远。
这次的统计中现役的足球运动员的总数为1777人,中超485人、中甲465人、中乙936人。其中包括港澳台参加中国联赛的球员,由于规划信息不详没有计算归化球员在内。
推行中性名绝对是一个错误的决策,应该立刻停止,这要把投资的热情弄死在萌芽之中。提出推行这样措施的,主要是没有读懂国情,过分追求国外的所谓标准的样子,没有理顺中国足球老板、企业、俱乐部、联赛几方面复杂的关系。
老板的喜好决定着企业是否投资俱乐部,打广告的名义是不断延续的好借口
中国的联赛,称为老板足球也不过分,一位老板的喜好和目的,就决定了企业是否投资俱乐部,如果老板万一变了,或者老板老了让位给二代,然后对俱乐部的投资就会中止。像万达王老板喜欢足球,但是思聪还曾经说过“搞足球的是2B”,所以用什么来延续一个企业玩足球呢?
一些玩得时间比较长的企业,除了一开始是老板的冲动外,主要是老板用了一个非常好的借口,就是玩足球,能够对企业的品牌进行推广,相当于打广告,把公司打广告的钱,拿出来投资中超,名声大很多。例如王老板就给儿子说了,搞足球,是广告的一种,股东们都同意的,以后你也这么干。
联赛商业收入低下,老板热情本来很珍贵,却非要搞出中性名来泼冷水
中国的足球比赛,门票收入远远低于国外,一方面中国人均收入仍然不算高,一方面中国面积大,奔赴客场的消耗,有如国外球队踢欧冠一样,不利于球迷远征,去个远征酒店、飞机火车等开销巨大,客场球迷少,争抢球票的意欲低,能炒起票价的,往往是争冠的大战,或者同城德比,大量客军远征,但无论怎么升价,门票收入还是不会太多,再升价,就会引起球迷不满。门票收入只会偏低,其他周边商品也不会收入太高,转播虽然也一度卖出天价,但是总体来说,比起投入的资金,还是杯水车薪。
这就意味着,老板单方面投入,老板本来才是天使,这些对中国足球投资的老板,其实是很珍贵的,他们都想玩出个名堂来,怎么显示他们玩得好,除了拿冠军,还要人人谈论他们公司的名字,但是中性名却在泼冷水。
大多数球迷根本不会在乎中性名,自然而然的中性名会比硬推更好
其实这么多年来,中国球迷已经很习惯这种企业换来换去的做法,球队不固定一个名字没有带来什么麻烦的事情,而自然而然的中性名,例如上海绿地申花,要保留申花,北京中赫国安,保留国安一样,这些自然而然的,反而才是好事情。硬推中性名,打击投资者热情,并且在股东面前,失去了长期投资足球的借口,靠拢了所谓的国外的标准,却无视国情,反而把中国足球的好的投资气氛给弄差了,得不偿失,先要发展,再求质量。
我们经济发展,都是经历了大量利用人口红利的粗放型阶段,到真的大家都赚钱了,企业有了实力了,市场成熟了,才慢慢搞自己品牌,自主研发,提高质量。先把中国足球青训和联赛水平提升上去,球员源源不断能够留洋国外,联赛更加赚钱了,中性名会自然而然水到渠成。不能颠倒过来,什么阶段干什么样的事。还没达到那个阶段的条件,硬推,是不好的。
八十年代没有职业联赛,中国男足是亚洲一流球队!自从有了职业联赛后,足球水平直线下降,现在变成亚洲不入流,懒汉二流子球队!到了解散的时候了!人民的声音,热烈欢迎,中国男足解散!
心急吃不了热豆腐,中国足协的初衷是对的,但急功急利的心态却体现的淋漓尽致。
据《新民晚报》消息,一支中甲球队投入5000万元,从联赛拿到的分红才40万元,这就是杯水车薪,对于俱乐部的运营没有丝毫的作用。当然了,这些企业投资足球看中的也不是这点分红,而是联赛所带来的广告效应。
要做好宣传,扩大企业的影响力,那对于球队的冠名,就是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。可是中国足协却出台政策要求俱乐部采用中性名称,这种矛盾冲突,必然会让企业失去投资的热情。
当然,俱乐部对于足球产业和市场环境缺乏周期性评估,也没有全力做好市场开发,从而导致入不敷出。可是中国足协呢?难道没有责任吗?
足协没有完善、合理的规划和管理,照葫芦画瓢,并不适合中国足球。
中国足球联赛到目前为止,也才职业化多少年?在这短短的时间内,企业投资足球看中的就是广告效应。来来去去,经历过这么多投资者,谁也没有放弃这个权利。
欧洲足球,早就拥有非常深厚的基础,也有完善的规划及管理。特别是英超联赛,球迷基础就非常深厚,代代相传。可是中国足球呢?甚至连转播的要求都很难满足,更别提其它商业开发。
关键还在于中国足协对于联赛的红利,死死抓住不放,从不忘记在联赛中分杯羹,总希望做到名利双收。从而导致急功近利,朝令夕改,把联赛搞得乌烟瘴气。
本就缺乏商业利益,足协还要分大头,这让俱乐部投资者何来热情?如果连基本的冠名权都没有,那企业还能从联赛中得到什么?
投资者热情再大,也需要从中得到效益。入不敷出的联赛也并非健康的联赛。
中国足球联赛很多投资者都是民营企业,即使球队老板对足球有再大的热情,也不可能无限制地去填坑。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,更不可能投进联赛这摊水中,连个响都没有。
常年大投入,却没有相应的回报,岂能是健康的联赛?联赛不健康,就更不可能有良性的发展,唯有深陷恶性循环的困境。
球队命名中性化,需要长期的过程,更需要足协给予俱乐部带来应有的回报。
目前的中国足球联赛,无论在哪个方面,都不可能做到盈余。既然没有相应的回报,就该让企业继续冠名球队,也只有让球队慢慢发展起来,企业从中得到广告效应,并快速发展,从而将企业利润再投入球队发展。这是相辅相成的。
当球队发展到有深厚基础并自供自给的时候,再来采取中性名称,才是最佳的选择。而这个发展过程,必须要求足协有收有放,真正让俱乐部能够健康发展。
球迷在乎的并非球队的名称,而是球队给球迷带来的喜怒哀乐。
只要球迷是真爱,无论是什么名称,也无法阻止球迷对于球队的爱。球迷支持球队,也并非在于名称,而是这支球队给球迷带来的喜怒哀乐。
如果球队没有和球迷打成一片,心心相印,即使取的名称再有地域特色,也无法挽回球迷的心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国足球职业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中国足球职业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
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切尔西纽卡斯尔...
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历届足协杯冠军一...
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2020lol总...
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德拉岑彼得洛维奇...
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足协杯国安vs富...